用过的纸巾是否可以回收?开败的鲜花如何投放?塑料餐盒属于厨余垃圾还是其他垃圾?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人可能弄不明白。随着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早已不是陌生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垃圾分类点却形同虚设。
如何让垃圾分类成为全民行动?不少地方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江苏扬州推出“互联网+垃圾分类”数据平台,市民可以利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广东东莞将回收的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向居民免费派发;上海闵行开展行动,基层党组织安排志愿者轮流值班,指导垃圾投放。推广垃圾分类,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人员投入、经济补偿等举措来撬动行为模式的改变,从而深化认识、培养自觉。
网络支付、健身塑形、旅游休闲等固然是生活方式改变的缩影,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低碳出行等又何尝不应成为时尚?小习惯透视大文明,举手投足、点滴之间最能看出绿色生活的水准、公民意识的高低和社会文明的成色。有决心也有知识,有态度更有行动,文明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