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新城区非公企业党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先锋

手拿“显微镜” 脚踩“钢丝绳”

  • 图片加载失败发布日期:2017-05-03
  • 图片加载失败来源:
  • 图片加载失败编辑:张璐
  • 图片加载失败浏览量:361次
  • 图片加载失败字体: 【

    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位头戴白色安全帽,身着灰白上衣的工作人员正仔细检查工程质量。他表情严肃,目光如炬。有时候,他专门停下身来向其他工作人员询问情况,语气温和,面带微笑。
    他就是担任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林鸣。年近六旬的他同时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在其带领下,建设团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零”的突破,终于使港珠澳大桥如蛟龙般横亘沧海。
    攻关
    “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东接香港,西连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总长近55公里。从建设规模、技术难度及质量标准来看,港珠澳大桥都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而长6.7公里的海底隧道,则恰似明珠般镶嵌其上。
    然而,这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建设港珠澳大桥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为空白。建设者需要在松软地基上建成当今世上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并在水深10余米且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海中建造两个离岸人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衔接。
    “至少10年!”这是国外公司给出的建设周期。但留给林鸣团队的时间只有6年。
    “创新,才是唯一出路。”林鸣率领团队,开始登攀世界建桥技术高地。林鸣团队自主研发了全新的深插圆筒设计计算方法、施工设备及工法。最终,他们仅用221天就建成两个海上“小长城”,使“当年开工、当年成岛”的构思提前实现。
    然而,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了挡在林鸣团队面前的又一只“拦路虎”。
    要在近50米海底、数万吨水压下进行对接,是道世界级难题,只有极少数专业公司具备相关能力。2011年,林鸣与一家外国公司商谈技术合作,对方开出1.5亿欧元咨询费。林鸣问道,3亿元人民币能提供什么服务?对方揶揄,够给你们唱首祈祷歌吧,并当面断言,“我不相信你们做得了这件事。”
    面对羞辱,林鸣彻底醒悟:核心技术买不回也求不来,“只能靠自己!”
    林鸣鼓励团队:“即使我们的起步是零,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他把自己和团队成员关进小屋子,在历经两年多艰难攻关,度过上百个不眠之夜后,团队编写出《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实现了我国相关技术“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岛隧项目已申报专利400余项,获批100余项。
    严苛
    “我们都是‘走钢丝’的人”
    高质量的工程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设计使用寿命达120年的港珠澳大桥在质量上更是不能有任何纰漏。对此,林鸣自有其管理办法:既“严”又“细”。同事说,他的“严”近乎“严苛”,“细”到将近“吹毛求疵”。
    林鸣的“合格”标准,比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还要严苛。对于隧道内部装饰设计,常规设计用两张图纸就足以表达,而林鸣要求设计师细化出30多张图纸;沉管隧道中管廊下隔墙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国内最严格的规范允许轴线偏差8毫米,但林鸣将误差控制在3毫米之内;一枚纽扣大小螺栓的增加或取消,林鸣都要经过反复比选、充分计算加以论证……
    林鸣常说:“我们都是‘走钢丝’的人,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拿着显微镜去走,严之又严、细之又细。”
    对建设团队而言,最紧张的时刻莫过于赶上林鸣到现场检查工作,而这样的“紧张”几乎每天上演。在现场,林鸣拿着“显微镜”查看工作。他不仅会详细了解工程推进的整体情况,也会认真查看混凝土、钢筋等是否合乎项目建设要求,一旦有偏差,就即刻解决。
    林鸣的“显微镜”工作法锻造了一支高水平建设队伍。在其带领下,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海上“苍龙”也一天天长大。而这也是他最期待的,“等到大桥建成通车了,就能睡个安稳觉了。”
    关爱
    “我们的工程是人心工程”
    去年,林鸣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领到奖章后,林鸣把它挂在港珠澳大桥模型上,敬重地说:“这座大桥上的建设者们都是劳模,我们是支铁打的团队,我们的工程是人心工程。”
    聚人心、凝士气。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会议室的墙壁色彩斑斓,这是林鸣设计的“一线员工笑脸墙”,数百幅照片记录了建筑工人工作、生活的瞬间。林鸣说,这面笑脸墙是他艰难时期的精神支撑,“无论何时,全体一线建设者都在我们身后、与我们一同努力。”
    为了让一线工人有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林鸣在工作现场安装了通风装置,并设置休息厅、饮水处和医药点;同时,他要求工地宿舍统一配备空调和家具。看到一线员工因工事繁忙无暇理发,林鸣就安排理发师定期为大家提供“上门服务”……
    林鸣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位建设者,更注重激励和培养优秀的建设队伍。他鼓励建设者们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在工程项目开展的同时,林鸣为建设团队开设“工程硕士班”,开办了项目“一线英语班”。
    林鸣说:“到项目竣工时,我希望我们不仅建设好了世界级工程,更培养起一支世界顶级队伍。有了这样的队伍,我们就能再创辉煌。而这样的队伍多了,我们国家就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说这话时,林鸣笑了,笑得真诚又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