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城区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图片加载失败 扶持政策公示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这一对形势的判断较一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明显不同。

  在当前国际上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形势下,金融监管无疑面临着更大挑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迫在眉睫。

  首先,要兼顾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之间的平衡,从应激式、被动式监管转向制度“补短板”。

  经过前一轮的监管强化,此前的民间借贷、非法集资、P2P“爆雷”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当前监管重点落在了补制度“短板”、规范正规金融机构业务上。

  一方面,对于一些突发式或个体性事件,监管要以雷霆手段,坚决阻断风险传染和扩散。例如,今年包商银行托管事件后,针对中小银行风险偏好降低、部分非银行机构流动性紧张的情况,监管层及时出手,采取一系列手段呵护流动性,避免短期风险事件引发风险集中暴露和市场过度出清。

  另一方面,对制度建设的关注更加突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近两年,监管重点落在了长期制度“补短板”上。例如,资管新规的出炉、对证券行业“老鼠仓”等舞弊行为的强监管,都旨在加强制度约束力。同时,近期监管层着力关注三大风险点,即房地产风险、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和国企负债较高风险,这也显示出监管层的关注重点,从具体事件性风险的应激反应转向对中长期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其次,更好发挥新监管体系的协同效应。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交叉经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形势对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正在协同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委成立以来,我国的监管格局出现了较大调整,从传统的“一行三会一局”变为“一委一行两会一局+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这一变化有利于各部委之间更好发挥协同效应,确保中央金融监管政策更好落地。

  “金融委的成立,确立了金融监管新格局,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制度规则层面的统一。例如,以前资管领域相关机构名目繁多,有的机构叫理财,有的叫资管,还有的命名为基金管理,这种眼花缭乱的名目给监管和消费者带来了一定困难。在金融委的推动下,现在有了更加清晰、统一的标准,这对于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十分关键。”黄震表示,“此外,在金融委的协调和推动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相关立法也正在加强。”

  除了对跨领域的监管加强,中央还在探索央地监管新机制,以期更加有效对接和指导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并形成央地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目前,各省已经基本完成了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挂牌。黄震还提到,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比较分散,未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统计工作的协调指导也会是监管的重要内容。

  再次,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要进一步畅通。

  虽然监管政策好、方向明,但实际效果还有赖于各级机关、市场机构的理解与支持。

  近年来,监管与市场的对话和沟通机制一直不断完善。从最基本的监管机构组织召开座谈会与市场机构沟通联系,到行业协会在监管与机构之间发挥重要桥梁作用,再到在公开论坛上监管机构领导等频频发声,都起到了引导市场预期、加强沟通理解、推动政策落地的积极作用。

  “政策的制定应该是在信息的双向沟通、不断反馈过程中形成的。”黄震提醒道。在目前的政策信息沟通机制中,更主动的是监管机构,相对而言,当市场机构遇到问题、困难后,与监管层的主动沟通机制还不健全。这一问题在不同身份的市场主体中尤为明显。例如,相较国企而言,民营、小微企业能主动建言的机会不多、机制不足;同时,地方机构向上反馈通道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之,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下,在技术带来的行业冲击下,在此前高速发展阶段累积矛盾逐步显现的压力下,金融监管要解决的是短期风险与长期健康发展之间的平衡,要推出的是中央与地方、监管与市场之间充分沟通和反馈后的可执行方案,要具备的是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和新挑战下的前瞻性思维。在此过程中,让金融委更好着眼于宏观监管机制的建设,让各部委、各级机构高效、统一配合,有效推进监管协同,当是重中之重。

图片加载失败
  • 姓名:
  • 身份证号:
  • 手机号:
  • 验证码:
  • 注册

已有账号?

图片加载失败
  • 企业名称:
  • 营业执照号:
  • 法人姓名:
  • 法人手机号:
  • 验证码:
  • 注册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