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新城区非公企业党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园地

赶制500把扫帚送往天安门

  • 图片加载失败发布日期:2019-10-24
  • 图片加载失败来源:
  • 图片加载失败编辑:燕文妮
  • 图片加载失败浏览量:210次
  • 图片加载失败字体: 【

 

    2006年,锡林郭勒军分区授予“拥军模范”称号;
    2011年, 内蒙古党委、政府和内蒙古军区评为“爱国拥军模范”;
    2011年,锡林郭勒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盟第二届道德模范称号;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区学雷锋优秀志愿者称号…… 
    诸多殊荣的获得者是一位平凡而又朴实的老共产党员,他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眼睛炯炯有神,身着一套浆洗干净的厚实棉衣。“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事业。”65岁的王凤山老人边说边用皲裂的手熟练地扎着扫帚,始终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儿,他琢磨着,12月初,在首都北京树叶将要大部分落地之前,把扫帚赶制出来送到天安门。

用行动继承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40多年,义务扎扫帚连续27年。
    每到芨芨草成熟的时候,早晨四点多,他便背上镰刀、带上水壶,骑自行车到城郊25公里外的草滩上割草,手掌被磨破、腰弯的生疼、胳膊累的不听使唤了,王凤山咬牙继续坚持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割上几百斤,就够一个单位用上一年。
    这样的片段,几乎在深秋、初冬每天早晨上演,如此辛苦的劳作,老王坚持了27年,他记不清割坏了多少把镰刀,也不知道往返跑了多少里路……
    “‘王大傻子’这个称号跟着我从六十年代到了现在,其实我不傻,不抽烟、不喝酒,没啥爱好,这些年的坚持,就是想尽一个党员的微薄力量。”老王声音洪亮、思维敏捷,“我身体硬朗,有这份牵挂支撑,所以不觉得自己老。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27年来,王凤山究竟跑了多少里路,割了多少斤芨芨草,制作了多少把扫帚,确切数字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作为一名退休工人,提起这项义举,还要追溯到1987年冬季的一天,漫天大雪把锡林浩特这座小城覆盖的严严实实,下班途中,王凤山看到解放军战士清扫积雪的扫帚大多数都秃了头,扫起雪来非常吃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的他随之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亲手为战士们扎上好用的扫帚,以后他们扫起雪来就不用这样吃力。于是,他便回家着手扎起轻便、耐用的芨芨草扫帚,第一把扫帚扎好后,他握在手上、看在眼里、喜上眉梢,但转念一想,就这样一把一把的扎,啥时候能做好一堆送过去啊? 
    随后的日子里,老王一有空就骑车出去割芨芨草,然后回家做扫帚,并将成品及时送到部队,同时,他边扎扫帚边琢磨,苦思冥想,时间不长,一个新念头产生了——向组织求助。2010年4月,锡林浩特市委、政府将位于锡林浩特市楚古兰街道办事处格日勒图社区的一处土地以临建地的方式批给王凤山,随后,楚古兰街道办事处帮其解决了盖房用的砖、木料和门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厂房仓库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有了这份支撑,王凤山潜心研究、不断改进,终于试制成功了加工扫帚的设备。
    在王凤山眼里,新厂房就是他的战场,终于可以抛开一切顾虑,全力以赴工作,可这时电源、输电线路以及控制盘又出现了难题,研制好的电化设备还是不能使用。得知这一情况后,锡林郭勒电业局指派专人免费为王凤山接通电源,安装输电电缆、电表箱和操作盘。有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他的决心、信心更加坚定,干劲更足了。于是,他开始着手扩大规模,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扫帚。新设备正式运行后,王凤山从过去的一天制作十几把扫帚升级为一天制作一百余把,并且可以加工大、中、小三种型号,既有效利用了各种尺寸的芨芨草、狼针草,又满足不同环境的清洁需要。从那以后,每个驻锡部队、社区街道、中小学校都能不时地收到王凤山送来的新扫帚。
27年来,他共为驻地部队官兵、环卫工人、中小学校无偿赠送扫帚近两万余把,将这些扫帚平铺开,可以铺满几个篮球场……

用信念诠释雷锋精神

    “扫帚大叔”随身携带的帆布包内总有个黑色日记本,大家偷偷猜测本子记载的内容,有的人说是扫帚的数量及地址,有的人说一些账目之类的详细情况,谁知翻开这本书页磨损已久的日记本,我们只看到清晰的字迹刚劲有力:
    雷锋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雷锋说过,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扫帚大叔认为,每年三月的“雷锋日”固然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雷锋精神的经久不衰并不只是简单地过“雷锋日”,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当代的雷锋精神也不是简单的做好事,而是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比如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如今着重提倡的勤俭节约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道德领域的滑坡和断裂越来越严重,苏丹红、地沟油等现象的发生,使人们呼唤雷锋精神,呼唤被赋予了新时代意义的雷锋精神。
    “芨芨草耐干旱、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你看那荒草滩上,从发芽到长大,没人施肥,没人浇水,它一声不吭地猛长。”王大叔笑声爽朗、目光坚定,“我喜欢它就是因为这芨芨草带着一种劳动人民特有的粗犷,带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管春夏秋冬,无论狂风暴雨还是凛冽寒风,它从没有屈服过,这种坚韧的性格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有着乐观、开朗、坚毅性格的老王,只要一提起雷锋同志,从嘴巴到脑子便离不开这个话题,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宣讲雷锋精神时,他的语气意味深长,“宣传雷锋精神是我的义务。我个人理解,雷锋精神代表一种人生追求、道德标准,是每个人都应该践行的,以善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自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向与雷锋精神背道而驰的行为说:不!”
    这位王大叔,在锡林浩特地区各街道社区、驻锡部队、中小学校,在寻常百姓家,在群众眼中,有着“金不换”的美誉,然而他只是一位普通党员。老百姓们都说,他贵在最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平凡的精神,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用螺丝钉精神对待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身上所体现的劳动精神和服务精神,激励着身边人焕发出更高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用坚守延续雷锋精神

    “别看这扫帚不起眼,它代表的可是我们一颗颗赤诚的爱国心哪!拥军助人已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它让我从心底里感到幸福!”王大叔满脸自豪。正是凭着这份对最普通事业的坚守,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他和身边的100多位党员们义务制做扫帚近3000把,并在十八大会议召开之前,为北京军区赶制1540把。
    2013年夏天,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军队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陶克少将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走边防进军营的同时,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30年,写雷锋、宣传雷锋26年的新闻工作者,与扫帚大叔进行了亲切座谈。60岁的陶克将军一直认为,雷锋已经成为中国好人的代称,成为道德的化身。他说,好人的概念很宽泛,但往往都是具象而细微的,雷锋的故事恰恰符合这一点,并不是高大全的简单堆砌。西方人把雷锋比作普世的耶稣,中国的老百姓把雷锋称为‘活菩萨’。
    “雷锋精神之所以50年不灭,源在雷锋事迹的真实、雷锋精神的感召、雷锋现象的激励。所以,雷锋,他既是过去的典范,更是当下和未来的标杆。时代无论怎么变化,它永远是人的时代。而人是有思想的、具有社会属性,所以,学习雷锋要从人性出发,激发人们向善扶弱、多做好事。具体到一个人,能从做一件好事养成一直做好事的习惯;对于一个企业,能够立志并践行永不生产伪劣产品,这都是学雷锋的具体表现。而且,这种与自己生活和工作紧密相连的学雷锋才最实在、最有现实意义。”陶克感慨地讲道。
    当陶克少将了解到“扫帚大叔”27年拥军事迹并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时,他给予了高度赞扬,紧紧握住扫帚大叔的手,“具体的‘雷锋人’都不是做了惊天伟业的事,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做的都是些又细又小的好事。但他们的称呼,无不和雷锋挂钩。”他明确表态,将全力支持扫帚大叔为首都北京天安门送扫帚!
    “咱别的贡献做不了,只会做扫帚,这些扫帚要送往天安门,可不能有半点马虎。”有了陶克少将的大力支持,王凤山和学雷锋小组的同志们像打了强心剂,为了制作这500把扫帚,早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选料、捆绑、固定、抛光,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他们的汗水和心血。
    11月中旬,已不是绿草如茵的季节,尽管金色的阳光照耀着铺满薄雪的草原,但丝丝寒气沁人肺腑。采访临近结束时,厂房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加工景象,厂房外,萧瑟灰暗、寒风凛冽,门前空地上堆放的几千斤捆绑好的芨芨草富有韧性,在零星散落的薄雪的映照下,草尖沾着冰霜的晶莹,伴着寒风,随风摇曳……
    驱车返回途中,谈起扫帚大叔的事迹,同行的人无不拍手称赞。在当代社会,这样一位连续27年义务做扫帚的老工人,这样一位竭尽所能、拥军助人的老共产党员,这样一位把雷锋精神永埋心中、付之实践的老道德模范,不经意间用平凡的事迹感染、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冲击并洗涤着我们的心灵。一路上,大家谈论着老一辈人的思想觉悟,忘记了路途的颠簸,忽略了凌冽的寒风,深深的敬意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