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新城区非公企业党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园地

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 图片加载失败发布日期:2019-12-18
  • 图片加载失败来源:
  • 图片加载失败编辑:王宝新
  • 图片加载失败浏览量:183次
  • 图片加载失败字体: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大排查要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光伏电站开始进料,安装进度仍需加快”……近20万字的扶贫笔记,一笔一画写满了王晓东心中的惦念。

然而,这份惦念却永远定格在2019年8月23日。在脱贫攻坚工作途中,自治区派驻正镶白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副总队长王晓东所乘车辆发生车祸,不幸以身殉职。自治区党委追授王晓东“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追授“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来时,使命在肩步履匆匆。走后,丰碑耸峙风范长存。

拄着铁锹把 哪有问题他到哪

走遍全旗5个苏木镇78个嘎查村,累计走访嘎查村564次、491户贫困户,走遍了每一个未出列嘎查村和未脱贫贫困户……这是王晓东进驻一年多来,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一组数字。

2018年3月,已经56岁的王晓东主动请缨,奔赴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督导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5月,他又转战正镶白旗,任工作总队副总队长。正镶白旗是国家级贫困旗,此时正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

“往北走、往远走,到问题多的地方去。”这是总队讨论行程时,王晓东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正镶白旗北部苏木镇、嘎查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有的甚至已经进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去一趟很耗时间,路也难走,但他总挑“硬骨头”啃。

入驻不久,王晓东的痛风病就发作了,同事们都劝他先休养,但他非要坚持。后来,大家开玩笑说弄个拐杖吧,没想到他真的用铁锹把当拐杖,那铁锹把陪他走了不少嘎查村。

7月底,旗里“大起底大排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王晓东带着队员们直接住进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

“先在这个嘎查调研,住下来看看工作进展的情况,搞明白难点在哪里,然后再铺开跑嘎查村,心里就有底了。”晚上,王晓东与驻村干部一起炒菜、蒸米饭,第二天一大早又开始入户走访。

“自治区派下来的扶贫干部,真的住在了嘎查里。”嘎查党支部书记额尔登巴亚尔说,他还没见过这样接地气的“领导”。

入户、开会、讨论……他随身携带的日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进驻以来的工作安排。“马上协调”“越快越好”等紧迫的字眼,频频出现在日记中。

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是旗里2018年开工建设的最大的扶贫项目之一,为了尽快产生效益,一动工,王晓东就紧紧盯着这个项目。

去年12月,草原上的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下车几分钟,厚厚的军大衣就被冻透了。王晓东一边跺脚取暖,一边查看光伏板。终于,开工建设仅仅3个月,光伏电站就顺利并网发电。截至今年8月底,已经产生200多万元的收益。

一个村一个村走、一件事一件事办,王晓东的名字,渐渐在正镶白旗的扶贫队伍里响亮起来。一年多时间里,他撰写工作日志、扶贫笔记近20万字,向旗委、政府督导督办工作36次,反映问题142个,提出意见建议52条……

群众知心人 立业开源为乡亲

8月23日,正镶白旗的乡野已经略带寒意,但星耀镇永合村的西瓜种植基地内却是一派热闹景象:一辆辆拉西瓜的大卡车整齐排列在路边,村民们忙着摘瓜、装箱、过称……

“这是我们卖的第一批瓜,每斤2元。照现在的产量算下去,每个棚一年收入至少7000元。王队长一直惦记着咱的大棚,下次再来村,他该放心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钱贵禄不会想到,这一天,是永合村京蒙帮扶产业有了第一批收入的日子,也是王晓东永远离开的日子,他再也不能来村里走走看看了。

王晓东的好记性在工作队很出名。“这家有个上学的孩子”“这户因病致贫,看病花钱多”“这个村子想发展肉牛产业,要抓紧落实”……他不仅把村情、户情记在心里,还把那句“有啥困难和我说”挂在嘴边。

星耀镇大红山村是个种菜大村,但由于没有储藏的地方,村民可种的品种少,多数只能选择大白菜,卖不上价钱。建一个恒温库,是村民们多年的愿望。

当驻村干部第一次向王晓东提起这件事儿时,他就动起了心思。第二天,王晓东就去附近几个已经建了恒温库的村子考察,并着手汇报、协调。

“争取了5年的恒温库,终于有着落了。这不,8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已经到位,下一步就可以招投标了。”村党支部书记李金说。

贫困户郝秀文种的青贮玉米没销路,他四处联系买家帮着卖;有的嘎查村一到冬季自来水就冻结,他紧盯吃不上水的村子进行水管改造;有的驻村干部宿舍还在生火炉取暖,他跑遍全旗78个嘎查村摸排取暖情况,把问题和隐患及时向旗里反馈,让全旗的驻村干部在去年入冬前用上了安全的“土暖气”……

下乡勤、办事快,群众有啥困难第一个想到他。大伙儿都说,王队长说话办事没架子,是老乡的知心人。

魂归脱贫路 鞠躬践诺守初心

转业十几年,王晓东身上的军人气质一分也没少。

今年入夏,他的过敏性鼻炎越发严重了。漫山遍野都是过敏源沙蒿,他却不管不顾,戴着口罩继续驻村蹲点调研,经常说一句话就被好几个喷嚏打断。大家劝他多休息,他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疗养的!这点儿病算什么,别忘了我是当兵出身。”

看到微信运动里王晓东的步数不再更新,魏国路红了眼眶:“我失去了一位好老兄、好战友。每天早晨走一万步的约定,再也实现不了了。”

魏国路原来是星耀镇大红山村第一书记,由于住得近,两人成了“走友”。相处一年多,每天早晨相约走步锻炼,他们的话题永远围绕着脱贫攻坚。

儿子还在读博士,妻子做过一次大手术,年迈的母亲和3岁的孙子需要照料,王晓东总是把“小家”放在“大家”之后。派驻的476个日夜,他坚守岗位430天,常常一连几个月不回家。

每次放假,从北京来的帮扶干部许福建都会找到王晓东:“你搭我的顺车一起去北京,看看在北京的孙子,上班时我再把你拉回来。”王晓东总是呵呵一笑,用一句“下次吧”委婉拒绝。去一趟只要6个小时,他一次也没成行。

“等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就回家哄孙子去”。走访时,每当看到和孙子年龄相仿的孩子,王晓东总是忍不住多看一眼。

8月23日下午4点多,汽车向东奔驰着,那条路与回家的方向正好相反。王晓东拨通电话,再一次向爱人“请假”:“这次还是回不去,周末有工作任务,你和儿子好好陪陪老人吧……”再过一天,就是他岳父90岁大寿,儿子一家特地从北京赶回呼和浩特。

一边是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边是他放不下的扶贫工作,这一次,他还是做了和往常一样的选择。谁也不会想到,半个小时后,噩耗传来,王晓东所乘车辆因爆胎发生车祸。5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父亲出事的第二天,我去了事故现场,满地汽车残骸没有让我感到恐惧,真正刺激到我的是一份感动和一种震撼,感动的是他年近花甲依然忙碌奔波的状态,震撼的是他面对困难条件勇往直前的勇气。这是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追悼会上,王晓东的儿子王轶博的一番话让人动容。

生命测量人生长度,精神诠释人生高度。王晓东与基层群众手握在一起、心贴在一处,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之光,照亮了那条扶贫路,照亮了奋斗的新时代。